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社区营造愈发困难,我如何度过最挫败的时光

阿凡 行动研究所 2023-06-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ction#


行动者故事:

失败、挑战和困惑

们将所有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做事的人称之为行动者。我们常常看见行动者的创新、成就和热情,这些故事往往激励人心。但我们却很少看见行动者遇到的失败、挑战和困惑。行动研究所希望以播客为载体,走近行动者的另一面。


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叫做三十他和女朋友Echo去年把自己家开放出来,做成了名叫“朋友家“的公共客厅,偶尔会做一些对话活动......他们希望基于日常的行动,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探索城市生活的替代可能性。


以下文字为部分内容摘录,完整版可滑动到文末,跳转小宇宙播客收听。



认识三十


三十:我的工作是平面设计师,后来因为对公共艺术还有社群营造都比较感兴趣,也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我就不知道怎么去定义自己的身份,可能行业也会比较杂,所以好像自我介绍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什么时候认为自己是一个行动者?

做过或正在做哪些行动呢?


三十:我觉得差不多是从 18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公司做平面设计,其实很无聊,我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个很虚拟的东西,比如,有那种什么双11、双12、狂欢、购物节这些在公司内部会被看得很重,好像这是一场战役,我们要选择冲刺,但其实这个东西你放到社会的层面上来讲,对大家的真实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我买或者不买那个东西,我生活都照样过。为什么会在公司内部变成这么一个很很好像很要紧的事情?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就想要去接触更多真实的东西


18、19年那个时候也是一个转折。洗村——广州一个很著名的城中村,一直要拆可能已经说了有 10 年了。在之前,我们跟几个朋友在村给里面的那些孩子做过一场音乐会,当时效果挺好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我们在 19 年初的时候就想再做一次,那个时候就再去了一次村,发现整个洗村它开始要拆了,开始封闭了,你要进出,你需要出身份证,或者你要是里面的居民才可以。那个时候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可能要消失。那一年娄烨的电影也上映。


后来,我们就做了一次关于洗村的记忆搜集,因为洗村它作为这样一个城中村的题材,其实有很多创作者不管是去拍照还是搞一些艺术创作,都会把它作为一个基点。我们那时候就找了一些围绕村做过一些创作的朋友,把他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做了一个小型的展览。这个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些和真实的社会或者真实的世界有关的事情,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行动者。


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探索,主要是做社区营造。那个时候好像国内刚刚有社区营造这么一个概念, 19 年在上海开始参与了一些项目,才开始慢慢地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概念。


Echo在分享她无痕生活的一些经验


你理解的社区营造是什么样的?


三十:一开始刚刚听到这个词,会觉得它非常有生命力。一开始对它的兴趣可能就是那样的一个场景,你好像看到设计师可以做出一些非常真实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和居民的生活非常相关的,是可以真的产生一些价值或者改变的


这个是最开始的那种想象,去了之后,包括在过程当中,也会看去学习,去看一些书或者一些案例,那个时候你对社区营造的概念就会不一样,社区营造是你要去做自组织,你要去赋能居民。


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假如社区营造的机构走了之后,居民怎么办?”。所以关键就是你要去让居民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培育自己的力量,当你走了之后,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活动,或者持续地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学习,去到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发现其实很困难,它里面的困难有非常多种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语境特别不一样。国内的社区营造,它基本上是从政府的需求出发。比如,那时候上海政府,就讲“一街一品”,就是一个街道,它要有一个自己的品牌,所以它是从整个政府层面在推动。这就会导致下面每一个街道都有这样的需求,有了这个需求之后,他们就会把需求给到一些第三方的组织,比如那时候的大鱼营造。


到了 20 年疫情之后,那个时候项飙和许知远对谈,就聊到了“附近”这个词,又加上疫情,就所有的地方都在聊“附近”,都在聊一个社区,它的自我一个生存的能力。之前在国内做社区的,基本上你要么原来是社工,就是一些公益机构,要么像大鱼营造是建筑学或者园林学的那种专业背景的,包括在北京、清华或者那些地方,都是一些专业背景的人在做这件事情。


但是了 20 年、 21 年的时候,很多原来是做新媒体或者是一些营销品牌的公司会出来说我也在做社区。对他们来说,社区好像变成了一个营销,比如在小红书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人去扫街,或去一些老城去拍照,或者在老巷子里面做一个展览,这些东西都被定义成了做社区,但这些东西我自己其实不太喜欢,那个东西只是一个非常快速的东西,你让了很多外面外部的人进来,但你并没有培育出一个本地的力量。


活动结束,大家在朋友家驻足继续聊天


在你们的公共客厅,曾做过什么?


三十:一开始会去主动地去做一些活动,做一些分享,有关于可持续生活,或者是一些没有主题的,每个人它来分享自己最近在做一些什么研究,或者在做一些什么行动。


做这些分享之后,我们发现会跟其中来参加的一些原本是陌生的人,成为很好的朋友。通过这些朋友,我们又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他们也都在做自己的事情。


后面还有朋友来我们家做那种写春联的活动,就是一些更偏日常的活动。因为可能来的人比较多,平时我们做活动其实只是在一楼,但那次人比较多,三层楼都有人各自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或者画画,最后结束的时候大家就走了,也没有一个特别集合的方式。但是那一次也会让我们觉得原来我们整个空间是都可以被利用起来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会觉得好像你不太需要去做一个特别像一开始那种分享型的活动。不用很正式,大家一定要硬聊一个怎么样的话题,而是在日常当中,你可能对一个什么东西感兴趣,大家就聚在一起聊天,所以到后面我们其实没有特别主动再去做一些分享类的活动,而是会偏可能一起做饭或者一起出去走走这种。


朋友们自己写春联


这期间遇到的挫折或失败经历


三十:当一件事情第三次发生在自己家时候,那种感受特别地不一样,它好像会变成一种屈辱,因为前两次它还算是一个公共空间,你可以理解。当它发生在你自己家的私人空间的时候,你就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权利去要求你要搬出去,你不能再继续在这边住了。


“你要搬出去”这个东西是让人非常挫败的一种感受。


这一次我们的房东也很喜欢我们,觉得我们把他们的家收拾得特别好,本来还想给我们减租。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其实他们特别支持我,觉得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就要去诉说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咨询了一个律师朋友,他给了我们一些建议,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但是相应的你会承担的风险。


最后我们权衡了一下就决定我们还是搬走,我们就搬到了佛山。这是最大的一次挫败吧。


三十正在搬运淘回来的二手家具


如何去调整,恢复自己的能量?


三十:我那个时候会觉得为什么我们的环境是这样子的,我是不是换一个环境会更好,但是又想到,其实有很多作品或者很多实践它本身有那种力量,就是因为它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才诞生的。


在前两次公共空间被关停的时候,你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跟你说再去刚一刚,再去争取一下。另一种声音是跟你说没有关系的,如果做不下去,你先照顾好自己。其实作为我个人,在那样的一个情况下,我特别需要一个朋友或者人出现,ta是理解你的处境的,告诉你你其实可以往后退一波,而不是一定要去做一个斗争或者搏斗。


在私人空间”被关停“的时候,困难是会更大,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有很多朋友。当那件事情出现了之后,我们开始考虑搬家这件事情,当跟朋友们说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朋友跟你说他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个空着的房,你可以直接过去住,你好像一下子就很安心,也包括律师的朋友,他们会给我们很明确的建议,一步一步可以怎么去做,相应的问题是什么,会让我们对要面对什么特别的清晰。


这些朋友让我们整个情绪是有一个慢慢的舒缓下来的过程,他们好像就变成了一个缓冲带,让我们不是说突然被砸在地面上,然后变成一滩烂泥,而是他们慢慢地兜着你,给了我们很多充裕的时间可以去面对这件事情,但最终需要解决这个挫折的还是我们自己。


天台的读剧会


作为行动者,

你对于行动的理解


三十:我喜欢的行动,第一个特征它是要小型。它不需要很大,你不需要去照顾到所谓的推动整个系统的变革或者怎么样,因为我觉得一个东西大了之后,它会有很多形式或者系统上的一些冗余。


第二个特征就是本地。本地是落在你整个语境上,语境不一定是地理、社区上的语境,你可能是整个网络上的语境或者整个系统上的语境,但你那个东西是属于你的,是你自己生长出来的,是和你周围的人相关的。


第三个就是开放。这个也是国内很多社区营造我不喜欢的一点,它很多东西不开放。大家做社区营造是为了社区好,你做了一个项目,别的社区也有类似的问题,别的社区能不能直接把你这个项目拿过去用?但又不行。好像那个时候国内的这些社区的机构就变得像商业机构一样,我有我的版权。当别的社区想做一个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它就要想去花精力,花时间去想另外的一个包装,而不是去想怎么把一个类似的行动迭代得更好。我觉得你时间就花错了地方。回到社区组织本身,我觉得项目应该开放出来,开源,大家都可以去做类似的事情,一起去迭代。


第四个点是联结。你不仅把自己的项目开放出去,大家都可以做,同时你可以把各自的资源一起去联结进来,让这个项目变得更加丰富。


和朋友们去公园


作为行动者,

你希望继续去做哪些事情呢?


三十:具体来说,接下来一个是日常生活这一块,就是关于不消费。我是想找到说既然是通过日常行为去对抗,那你日常行为当中到底在对抗什么,这个是我想要去一步一步辨析清楚的。


第二个是剧场这一块。因为我自己对剧场其实完全之前一点了解都没有,之前看了一些相关书籍,然后就是会跟这些朋友聊天,包括现在在做相关志愿者,想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进去,可以观察到就是一个论坛剧场实际是怎么发生的。


然后第三个就是因为就是对社区的这一块,还是想持续去做。但这个时候对社区的感受又和之前不一样了,我会更着重在社区自有的力量这一块,我们现在搬到了佛山嘛,接下来可能半年的时间我们会开始做一个本地的报纸,去写我们这一片区域的一些故事,然后就包括这些小店和居民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个报纸,当地的居民和店主可以去发出他们自己的一些声音。


收听播客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链接,收听三十的完整故事。



02:07 当企业像打仗一样冲刺购物节,作为设计师的三十有哪些反思?


05:54 社区营造在大陆的兴起和变化


10:48 在自己发起的公共空间里,有过哪些故事?


17:27 最大的挫败源于“你要搬出去”


20:44 面对挫败带来的沮丧,如何恢复自己的能量?


27:15 当下对行动的理解:小型、本地、开放、联结



资助感谢


本期播客由银杏公益基金会资助。银杏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寻找、连结和激发具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青年行动者,与他们一起,解决社会问题,产生联合影响力。


图片:三十

文字:阿凡

排版:阿凡

校对:二师兄

END



#行动研究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行动研究资讯。


点点「在看」,让更多行动者「看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